收获在金色的田野 | 新工具:烟叶“飞”采跑出加速度
2024-10-2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收获时节的广东省韶关市的大地色彩斑斓,金灿灿的稻浪、绿油油的烟叶随着秋风起伏,田野间一派繁忙的景象。

同样是收获,南雄市珠玑镇古田村的一片烟田却很有些不同。

81.jpg

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烟叶运输环节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图为无人机运输烟叶 /朱祖明 摄

站在烟田边的机耕道上,刘富拿着遥控手柄,双手按动间,一台挂着吊绳的无人机发出“嗡嗡嗡……”的声响缓缓升空,平稳地“飞”临烟田上方,待采摘工用吊绳将打包好的鲜烟叶固定后,他再次发出指令,一捆100多斤的鲜烟叶就随着无人机被吊运至运输车上,整个过程迅速又高效。

地处粤北山区的韶关是广东省的主要烟叶产区,南雄有300多年的烟叶种植历史。连片种植的烟叶,受限于烟田内纵横交错的沟沟坎坎,目前没有适用的机械可以进入,需要靠人工将采摘的烟叶挑至机耕道装车,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不高。

刘富是古田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回乡创业后在当地种植蔬菜、水果、烟叶、水稻等经济作物。今年,刘富种植了600亩烟叶,随着采烤收购期到来,采摘烟叶及搬运成了难题。

韶关烟区烟叶采摘较早,每年采摘烟叶时气温往往在30℃以上,手采肩挑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刘富介绍,鲜烟叶都是由采摘工放在烟田内的小坎上,搬运工用蛇皮袋将烟叶一捆捆挑出来,小道小坎增加了行走难度且辛苦,加之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劳动力流失,请工很难,请身强力壮的搬运工更是难上加难。

“高价请人搬运,每天的搬运费就要上千元。”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而且善于钻研的刘富,今年开始让烟叶搭上无人机,“一天可以吊装2万公斤烟叶,2万公斤烟叶以往需要4到5个人工,不仅节省人力物力,而且耗时少,还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十分经济实用。”

无人机“上岗”搬运烟叶,跑出了加速度,刘富也算了一笔经济账——平时,采烤一炉烟需要15个劳动力,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9点左右才能完成,车辆运输、吃饭、工人工资等全部加起来,需要花2500元左右。现在,用无人机运输,相同情况下只需要10个人,采烤一炉烟能节约1000元左右,一年下来能节省不少钱。

同样是种一块田,减工降本就意味着提质、增效、增收。科技进步为农业减工降本提供了各种可能,农民增收增效离不开科技赋能的加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烟叶运输环节中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早在2019年,刘富就考取了无人机驾驶证,将无人机作业运用到播种、植保、施肥等农业生产环节。今年,他首次尝试使用无人机运输烟叶,这一改变给烟叶采收环节带来了极大便利。

“以往我们得靠人工把烟叶一捆捆背出来,既费时又费力。”刘富感慨,“现在有了无人机,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减少了烟叶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传统的运输方式中,烟叶可能会因为挤压、摩擦而受损,而无人机空中运输,避免了这些问题,保障了烟叶品质,真是太好了!”

凡事都有两面性,无人机作为新工具,无人机运输烟叶作为一种新方式,具有高效、快速、成本低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作为一名“新农人”,刘富用上无人机,在十里八乡也是头一次。在他看来,无人机首先要会用,这对农民技能提出了要求;其次无人机运输烟叶的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在载重、飞行稳定性、续航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无人机运输会受天气影响,在大风和下大雨的时候不适合用”。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完善优化的过程。放眼大农业,在科技创新加持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用上了无人机作业、物联网技术、智能化装备,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刘富“新农人”成长路上的“老朋友”——雄州烟叶工作站生产技术员张忠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型职业烟农,懂技术、善管理的烟农是提升烟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随着生产技术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无人机技术也会不断成熟和普及,无人机运输烟叶将在农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金秋收获时,古田村的烟田上方无人机穿梭,铺展开科技赋能烟叶生产、收购更加高效绿色的画卷,期待更多像刘富这样的“新农人”涌现,烟叶“飞”采的一线探索随着秋风吹向广阔天地。

1721719775136094[1].png


关键词: 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