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温水效应,就是对于温水效应的认识本身。
作者:烟花三悦
来源:三悦有言
图片来自免费图库
温水效应,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温水煮青蛙」,源于生物学实验,描述个体在舒适环境中因逐渐适应变化而丧失警觉,最终无法应对危机的现象,其本质是渐进式环境适应导致的麻痹效应。对于「温水煮青蛙」,知道是一回事,但却往往在同样的地方反复跌倒,要么陷入到事后诸葛的后知后觉,要么悔之晚矣的无能为力当中。
最大的温水效应,就是对于温水效应的认识本身。
尽管对疫情过后的市场需求变化,我们有不断加深的认识和始终积极主动的应对,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不能否认、不能回避,形成了某种新的习以为常,这里面有点反常识的是,并不是无视需求变化,不是漠视风险挑战,而是看到市场上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新风险之后的心态变化,在经历较长时间的消费下行、需求分化之后,「认清形势」之后的无力感,甚至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察觉到的无可奈何。
以5月份到现在的情况而言,有好有难。好的一面,总体上保持了平稳有序的运行态势,特别是保持了必要而合理的节奏、进度,置身于较长时间的消费分化、需求转弱和消费场景、消费习惯切换,已经是最好的结果。难的一面,现实的目标压力、状态压力、增长压力交织在一起,正因为市场出了问题,所以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困难无疑更多且更艰巨,解决问题需要创新的思维、办法,更长的过程、时间,以及更多的耐心、韧劲。
我们所担心的,未必是真的成了青蛙,而是对水温变化不够敏感,以及带有青蛙感的市场应对。
比较多见的,一种是缺乏足够的敏感,对外部环境、市场形势、需求变化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局限于眼前,对于需求变化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整体性趋势缺乏更长周期、更大空间的认识判断,只看到风和雨,看不到季节变化,难免有些不以为然,所采取的市场应对,要么反应迟缓,要么浮于表面,要么急功近利,不仅带来了治标不治本的结果,还容易因此导致次生灾害。
另一种是已经这个样子了,只能这个样子了。说破罐子破摔肯定显得不太合适,但一再的事倍功半之后,不能否认有些松了劲头,失了心气,对于大周期、小气候的应对就显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了一些,态度变化或许不算明显,未见得精神上出现懈怠,但在具体的技术方法上自觉不自觉地做什么算什么,做多少算多少,做成什么样算什么样,不能保证一以贯之的力度和策略上的针对性、预见性。
再一个,为了达成目的,可以不顾过程不计后果。为了实现目标,那些原本心有敬畏的底线红线就不管不顾了,尊重市场、遵循规律、遵守规则被选择性地放在了一边。原来我们反复讨论过,不能用态度端正替代方法正确,跳起摸高也好,竞相发展也罢,不是拍胸口、喊口号,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工作基础和有效的市场应对之上,如果以牺牲状态、伤害基础、透支潜力为代价,那绝不是跳起摸高,只能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一时的压力还还说,但时间长了、压力大了,必须要警惕这种片面追求结果的正义性而导致过程的破坏性。
透过这些现象,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一是不自觉的路径依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增长之后,既有对于增长的习以为常,好像理所当然就能继续增下去,也有对于增长方式下意识的惯性使然,过去这么办,现在这么办,将来还可以这么办。所以,应对外部变化从能力到技术都有不足,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习惯在过去的经验中找答案,往往是用过去式的思维来应对现在时、将来时的问题,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都算好听的,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新的问题才是麻烦。
二是无意识地脱离实际。对市场的认识、把握停留在行业指标、销售数据,远离真实需求,脱离市场实际,与市场需求实际之间有明显的时差、温差。在量价齐增的增量语境中或许问题不大,但遇到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就显得惊慌失措、匆忙失序,很容易陷入到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当中,一些动作措施甚至会制造出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结果。
三是用卷的形式躺平。看起来忙忙碌碌,说起来也头头是道,但很多都是无用功,往往满足于做,而不考虑怎么样做、做成什么样子,比如说,零售终端建设到今天,在需求端出问题的背景下,有没有发挥作用,怎么样发挥作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重形式轻内容的结果,就是锦上添花有余,雪中送炭无力。这个时候,终端建设又该做什么?怎么更好地服务零售客户、服务消费者?浪费资源投入、加重基层负担是一方面,错失解决问题的时机和空间是另外一方面。
这是近处的温水,如果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最容易被忽略的青蛙感,则是沉浸在自己的优势当中。
诺基亚被淘汰,是诺基亚品质下降了吗?不,直到最后诺基亚的产品品质、通话质量、电量管理都是第一流的,依然有那个经典的「砸核桃」认证。诺基亚被淘汰,是苹果崛起一夜之间的事情吗?不,iPhone 上市第一年,诺基亚仍然保持增长,仍然保持在最高的市场份额。诺基亚是被苹果打败的,更是被自己所打败的,正因为功能机时代的优势过于巨大,塞班系统又瞻前顾后、封闭孤立,让诺基亚败在了自己手上。
老话讲「船小好掉头」,大船固然有掉头的不便,但何尝没有仗着船大不想掉头、觉得没必要掉头的原因。我们见过太多时代的眼泪,柯达的没落,源自数码相机的崛起,而数码相机的淡出,又因为手机影像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在给消费者带来更好体验的同时,也不断地把前浪拍在沙滩上,既有的优势,往往会给自己造成困境,后视镜以外的对手,才是真正的杀手。
一不小心,护城河就会变成舒适圈。
那句振聋发聩的「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是典型的知易行难。这个「看不见」最致命,但又往往不是能力技术的看不见,而是思维视野的看不见,倒是嘴巴上随时挂着「狼来了」,不仅麻痹了自己,还浪费了时间,跟进新技术、新需求、新趋势是一个关键,拓展新消费群体、融入新消费场景、适应新消费习惯是另外一个关键。
在某种意义上,讨论这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这本身就是防范「温水效应」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