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二十年,新型烟草治理成为全球政策新焦点
2025-07-04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2025年全球烟草流行报告》在都柏林世界控烟大会上亮相,恰逢《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生效20周年,两份重磅资料共同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传统烟草的全球共识已基本建立,而新兴烟草的治理战,才刚刚打响。


传统烟草:体系已立,执行疲软


从2005年FCTC生效至今,全球控烟政策逐步制度化,图形警示、广告禁令、公共禁烟、税收调控等“经典手段”成为共识。
但到了2024年,一些明显的变化开始出现:


  • 履约疲软加剧:40国尚未落实MPOWER核心措施;

  • 分化显现:高收入国家税收越收越高,低收入国家反而开始降税;

  • 控烟议题外溢:环保、人权、社会公平等被纳入烟草议程,超出了传统健康话语体系。


简而言之:传统烟草的治理,越来越像是在做“结构优化”而非“底层重建”。


新兴烟草:监管混乱,战线拉长


相比“标准答案”逐渐清晰的传统烟草,新兴烟草——包括电子烟、加热不燃烧、尼古丁袋等——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监管拉锯战。


截至2024年,133个国家对电子烟开始监管或禁令,但仍有60+国家无明确法律;


在监管立场上,全球大致分为四类:


  • 绝对禁止(如印度)

  • 严于卷烟(如新加坡)

  • 宽于卷烟(如英国、新西兰)

  • 尚未明确(多数发展中国家)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尼古丁袋正成为青少年消费的“灰色爆款”,在美国、瑞典火热传播,但全球监管仍极其滞后。


新产品、新人群、新口味,一切都在推动烟草治理从“控烟”向“控尼古丁”切换。


治理悖论:全球协同的尽头,是本地博弈?

本次《全球烟草流行报告》强调,已有61亿人(占全球75%)受到至少一项MPOWER措施保护,听起来成就显赫,但也暴露出问题:


  • 控烟核心策略早已固化,创新空间越来越小;

  • 新型烟草监管进入滞后,跨国公司与本地监管形成动态博弈;


    年轻人转向电子烟,监管却在原地打转。


控制“烟草”,其实是在控制一个跨越健康、科技、文化和资本的灰色中介物。


趋势判断:不是烟草在变,是“控”的逻辑在变

未来烟草治理,不再只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而是一个多目标、多维度、多元参与者的博弈体系。


控烟不再只是“减少危害”,而是在回答:谁能定义“合理消费”?谁来决定“公共风险”?谁在塑造“健康”的新标准?


我们正走向一个:


  • 控烟 ≠ 禁烟

  • 戒烟 ≠ 不使用尼古丁

  • 减害 ≠ 放任新型烟草野蛮生长的时代。


观点总结


  1. 传统烟草治理体系已成型,但边际收益趋缓,执行力疲软;


  2. 新兴烟草尚未建立国际监管共识,是全球控烟的新主战场;


  3. 控烟治理正从“健康主导”向“综合治理”演变,跨领域融合加深;


  4. 国家间分化加剧,本地监管因地制宜将成为未来10年的常态。



1721719775136094[1] - 副本.png

关键词: 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