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披露违法细节,中国电子烟品牌亟需守住底线
2025-07-16

一、路透社披露非法电子烟流入美国路径与操作细节


2025年6月,路透社发布调查报道,揭示大量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权的中国电子烟产品通过隐蔽渠道非法进入美国市场。报道指出,一家位于芝加哥、由Jay Kim运营的小型报关公司,在2024年协助进口了数百万支中国制造的非法电子烟。这些产品在报关过程中被伪装成玩具、鞋类等普通商品,以规避监管审查。


路透社通过比对FDA进口数据与美国海关数据,发现2024年中国对美电子烟出口金额高达36亿美元,而美方实际登记进口金额仅为3.33亿美元,差额高达90%,反映出大量产品未经过正规清关流程就流入市场。此外,部分收货公司注册地址位于美国住宅区,缺乏实际经营迹象,存在“壳公司”操作。


针对上述情况,美国FDA与海关边境保护局(CBP)已联合开展执法行动,2025年5月在芝加哥查获价值3400万美元的非法电子烟,并首次向24家中间商发出执法函,警告其如有虚假申报行为将面临刑责。预计下一步,监管机构可能加大对进口商、报关代理及上游制造商的调查范围,逐步将责任回溯至产品源头。


预计后续,大量与Jay Kim有关的美国报关抬头公司会被严格抽查,原有报关抬头或将失效,国内电子烟出口美国因此面临较大影响。另外,监管方是否会进一步追查这些抬头公司的股东、高管及其关联企业尚未可知,需保持高度关注并提前做好应对部署。


二、守住青少年保护红线,提升中国品牌国际信任度


在当前全球电子烟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国电子烟企业若希望在国际市场中赢得长期信任与发展,至少应恪守一条最基本的合规底线——绝不以任何方式吸引未成年人。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电子烟会导致青少年尼古丁上瘾,增加长期肺部、心血管、大脑损害风险,并显著提升青少年日后吸烟概率。针对青少年的营销,正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监管机构严厉打击的重点,也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到质疑的原因之一。为此,中国电子烟企业应主动摒弃如水果味、卡通包装等可能吸引未成年人的营销手段,并在社交平台推广时明确标注适用年龄,杜绝高风险营销策略。


同时,应当在技术层面加大投入,重点研发年龄识别、年龄验证和身份绑定等智能验证机制,通过科技手段有效阻断未成年人接触产品。守住这一红线,不只是对法规的响应,更是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出海的基本信用承诺。


1721719775136094[1] - 副本.png

关键词: 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