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听证会解读:开启电子烟“持证严管”新时代
2025-08-12

2025年08月05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官网发布《听证公告》(国烟听公〔2025〕第1号),定于2025年8月20日9时在东莞市烟草专卖局公开举行东莞市跨客科技有限公司因“非法生产经营烟草专卖品被追究刑事责任”被取消从事烟草专卖业务的资格一案的听证会。公告还提到旁听人数不超过5人,申请截止日期是8月12日。


根据了解,本次针对跨客科技取消烟草专卖业务资格案举行的听证会,是电子烟正式纳入《烟草专卖法》监管体系后的首次公开听证,其意义远超普通程序性事件。


一、事件焦点:持证电子烟企业涉刑


根据公告内容,说明跨客科技是持证企业,不是无证企业。2022年电子烟纳入监管以后,经常听到的是无证企业“非法生产经营烟草专卖品被追究刑事责任”,持证电子烟企业“非法生产经营烟草专卖品被追究刑事责任”还是首次听说。其裁决结果将直接影响未来涉电子烟案件的处罚尺度,并推动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取消从事烟草专卖业务的资格”是烟草专卖监管体系中的顶格行政处罚。《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因涉刑等重大违法行为,发证机关可以责令持证人暂停烟草专卖业务、进行整顿,直至依法取消其从事烟草专卖业务的资格。本次听证会正是履行该法定程序的体现。


公告允许不超过5名公众申请旁听,充分体现了程序透明和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符合《行政许可法》关于重大行政许可或处罚应保障当事人及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的原则。企业将在听证会上获得充分的陈述、申辩权利,后续还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二、核心逻辑:监管的战略性升级


本次听证会绝非孤立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电子烟行业监管逻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清剿无证”到“严管持证”。


2022年至2024年,监管重心在于清除市场乱象,打击无证生产、非法线上销售(微商、电商平台)、非法流通(“奶茶杯”、“可乐罐”等非国标产品)等显性违规主体。手段以罚款、取缔、查没为主,旨在压缩“灰色产能”,建立市场基本秩序。


进入2025年,此次跨客科技案表明,监管利剑已精准指向持证主体。许可证不再是“免死金牌”或“护身符”,而是成为“重点监控对象”,将持证企业纳入更严格、更精细的监管网络。


本次处罚依据的核心是“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意味着,一旦企业或其核心人员(如实际控制人、法定代表人、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等)在生产经营烟草专卖品活动中构成犯罪(常见如非法经营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走私罪等),将触发“市场禁入”机制。


更深层次的是“穿透性追责”原则,即便刑事立案最初针对的是企业主或核心人员个人,其所引发的行政后果将穿透至企业主体本身,直接取消其烟草专卖业务资格。这彻底堵死了违法主体试图通过更换法定代表人、股东或另设“马甲”公司重操旧业的漏洞。


三、三位一体:长效治理机制的加速成型


跨客科技听证会及其可能产生的裁决结果,将强力推动电子烟领域“刑事追责-行政许可-日常监管”三位一体长效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固化。


刑事追责。司法机关对涉烟犯罪(无论个人还是单位)的严厉打击是基础。涉刑案件结论成为后续行政处罚的核心依据和触发点。


行政许可。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司法机关的刑事结论,依法启动并严格执行严厉的资格罚。许可的授予、暂停、取消与刑事司法结论紧密联动,确保“涉刑必出局”。


日常监管。各级烟草专卖局通过常态化、数字化的市场监管(如交易平台监控、产品溯源、实地检查、信用监管等),及时发现、固定违法违规线索,为刑事侦查和后续行政处罚提供支撑,形成监管闭环。


三者环环相扣,信息共享,措施联动,共同编织一张疏而不漏的监管网。


四:持证严管:需要摒弃持证即安全的思维


2025年电子烟监管的升级,绝非简单的“加码严打”,而是一场以“许可绑定责任”为核心逻辑的系统性加强。


在“许可绑定责任”的新监管时代,电子烟持证企业需要摒弃“持证即安全”的旧思维,深刻认识到:许可证的本质已从“护身符”转变为高悬头顶的“监控器”。


东莞跨客科技听证会的钟声,宣告了中国电子烟行业“持证宽松”时代的终结与“持证严管”时代的开启。


在“许可绑定责任”的铁律下,唯有将合规融入血脉,视作生存本能的企业,才能穿越监管风暴,拥抱电子烟行业规范发展的未来。

qrcode_for_gh_75e018a9735a_258.jpg

关键词: 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