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让人们从头到尾看到了控烟行为如何演变的越来越极端的鲜活案例——从最开始辱骂路人抽烟,后来是外国人直播禁烟,然后是12306回应高铁站台禁烟、投诉鲁迅抽烟,顺带推广了一波烟草替代产品尼古丁袋…而更闹心的不是这些闹剧的上演,而是你得认认真真对付这些毫无来由的闹剧。
作者:老张
文章来源:烟草在线网站
控烟领域从来没有像2025年8月份这么热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看到了马路上遇到行人吸烟用水瓶扔对方的、外国人直播在中国禁烟的、投诉高铁站台上吸烟的、投诉鲁迅吸烟墙画的、还有投诉在吸烟点吸烟的……热闹到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只能重点聊一下引发社会关注度最大的两件事,一是将“站台禁烟”与“高铁去泡面化”捆绑炒作,二是指责“鲁迅夹烟墙画”误导公众吸烟。
8月21日,广州东站因停售泡面一事引发讨论,但网友的关注点很快转向另一个问题——高铁站台吸烟现象。有人表示,相比泡面味,站台的二手烟味更让人难以忍受,建议在站台等候列车处也禁止吸烟。对此,12306工作人员回应称,车站站台多为露天环境,目前并无禁烟规定,车站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及灭烟设施。
回应一经发布,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表示,坚决支持高铁站台全面禁烟。也有人认为,全面禁止吸烟操作难度大,不如通过设立吸烟点或者吸烟室,解决露天环境抽烟的问题。有媒体发表评论称,这一回应看似合法合理,却未能充分考量站台环境的特殊性和公众健康的迫切需求。高铁站台虽为露天,但有人吸烟时,二手烟容易影响周边旅客,健康受到威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起热搜还没有讨论出结果,更多的热点“接踵而至”。
似乎发现了新的“流量密码”,更多不明身份的“网红”、“主播”等纷纷挤入控烟“赛道”,在开放道路抽烟被指责、在吸烟点吸烟被扔水瓶等等各种寻衅,怼脸拍、跟踪拍、辱骂等等各种羞辱,各种角度各种切入点,五花八门让人大开眼界。终于,当有人指责鲁迅故里墙画采用了鲁迅抽烟的形象就是在鼓励人们在公共场合抽烟时,这场闹剧达到了最高潮,那些平时不发声的大多数人终于忍无可忍了。
当过分偏激的行为将平时沉默的大众逼迫到墙角,真正的民意如山呼海啸般迸发出来,更多理性的声音点到了问题的核心。
面对有人指责12306对站台吸烟投诉回应冷淡,网友指出,12306的回复不是冷淡,而是尊重规则边界。高铁站台多为露天开放空间,现行法规未将其纳入禁烟范围,设置吸烟区与灭烟设施已是平衡各方需求的务实之举。从法规层面来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明确规定:“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室外公共场所设置的吸烟区不得位于行人必经的通道上。”目前,高铁列车内及车站站内均属于禁烟区域,而露天站台能否实现禁烟,还需进一步明确规定、完善设施。但在法律未修订前,尊重现有制度设计,比空谈“紧迫性”更具现实意义。
“高铁站台禁烟比禁止吃泡面更紧迫”一事将站台吸烟与“高铁去泡面化”捆绑炒作,其本质是借公众健康议题放大情绪。有律师网友指出,真正的公共治理应基于法规框架,而非靠舆论裹挟突破边界。提出“禁止站台吸烟比禁止高铁吃泡面更紧迫”仿佛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举起“一刀切”的禁令大刀。其实关于泡面问题,通过划定用餐区、强化通风系统等精细化管理,完全能在便利与舒适间找到平衡。再看吸烟问题,站台禁烟的关键从来不是“禁与不禁”的二元对立,而是如何划定清晰边界。设置通风良好的吸烟区,辅以巡逻执法,既能满足烟民合理需求,又能保障非烟民的健康权益。将所有吸烟行为一竿子打死,看似正义,却忽视了普通赶路人的真实需求。
从“车厢内禁泡面”到“站台内禁烟”,这些讨论的背后,是真真切切的民意民生。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谁没有在赶路的时候饥肠辘辘想吃一碗热乎饭的时候呢?谁没有疲惫不堪想吸一口烟放松一下心情的时候呢?其实,无论是泡面的热气还是烟草的烟雾,本质都是旅途里不同需求的碰撞,比起争论“谁该先被禁”,不如想想“如何让彼此都舒服”。对管理者来说,如何平衡各方关切,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更精准的举措,让其他旅客远离二手烟的困扰,也让吸烟者能够找寻“片刻的放松”。
至于更受关注和热议的“鲁迅夹烟墙画”,网友考证其竣工时间是在2003年。22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说它有问题,也没有一家媒体宣传那副墙画不对。那位投诉鲁迅画像的孙女士,被热心网友直接扒出了真相,她自称是“控烟志愿者”,但网友扒出了她的社交账号才发现,她其实是卖“尼古丁袋”这种烟草替代产品的。
打着“维护青少年健康”的正义幌子,背后却藏着不可告人的商业目的。一边说“鲁迅吸烟墙”对公众影响不好,一边却在推广真正危害健康的尼古丁产品,正是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这个投诉者不是真关心青少年和文化教育,而是借投诉来博流量、炒热度,进而推广一门生意,是借道德大旗行商业之实。更令人担忧的是,尼古丁袋作为成瘾性物质,对人身的损伤比香烟更甚。网友提醒说,看来某些利益集团是想借禁烟之名撬开中国市场了。
近几年,不断有人提示控烟工作要防止“三化”即“扩大化”、“片面化”、“偏激化”,但并没有受到重视,一些控烟行为越来越走向极端。8月份的一幕幕闹剧,让人们从头到尾看到了一件事如何演变的越来越极端的鲜活案例——从最开始辱骂路人抽烟,后来是外国人直播禁烟,然后是12306回应高铁站台禁烟、投诉鲁迅抽烟,顺带推广了一波美国刚刚核准的尼古丁袋…接下来必然还有五花八门的表演与闹剧。悲剧的不是这些闹剧的上演,而是你得认认真真对付这些毫无来由的闹剧。
控烟本没有错,但如果抽烟只是对健康有影响,香烟还可以合法售卖,那么在劝导戒烟的同时,抽烟人员的合法权益就必然是需要维护的。只要不在明确禁止吸烟的公共场合吸烟,那么吸烟者不应该因为吸烟这件事被歧视,被伤害,被挑衅,这些挑衅行为,也应该被认定为违法,接受相应的处罚。从8月份的整体情况来看,那些打着公众健康的旗号却别有目的的“控烟”行为不在少数,这些行为伤害的不仅是吸烟群体的权益,还有对控烟工作严肃性的挑衅。干扰正确的控烟方向,长此以往,对真正的控烟事业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