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的烟草故事
2023-08-14

第八站·上海驻华英美烟公司总部旧址、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

  上海驻华英美烟公司总部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苏州路175号,5层砖木结构,三段式对称立面构图,清水红砖外墙,两翼中部排列上下贯通的券窗。上世纪30年代,英美烟公司为避税组建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故这栋大楼又名“颐中大楼”。


  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东大名路丹徒路口,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整体建筑呈灰白色,两侧顶端各建有一个塔楼,又名“高阳大楼”。


  上海驻华英美烟公司总部旧址、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旧址已被列入2019年4月12日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中。




  上海近代工业史,是从一江一河发端的。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潮起潮落,架构了城市历史中重要的故事轴线。


  这里曾经是对外开放的通道,是民族工业的摇篮。从码头、仓库,到纱厂、水厂……伴随上海的开埠,江河两岸孕育了上海工业发展的雏形。


  今天,许多百年前的建筑依然矗立在岸边,依稀向我们展示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上船行如梭、河畔烟囱林立的图景。我们要探访的两座老建筑,便屹立在这江河之畔。


  苏州河畔,乍浦路桥头,欧式建筑“颐中大楼”,是一度垄断中国烟草市场的驻华英美烟公司总部旧址。这座建筑是三段式立面,基座由花岗石砌叠,整体色调为砖红色,搭配白色窗间墙,体量颇显庞大。


  黄浦江畔,北外滩,东南亚风格建筑高阳大楼,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旧址。这座建筑通体呈灰白色,坐北朝南,横分三段,顶端对称建有两座塔楼,稳健而有气势。


  上海是近代中国卷烟工业的中心,集中了当时全国70%的卷烟工业,驻华英美烟公司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其中具有影响力的代表。阅读百年建筑,斑驳时光中,上海烟草产业的历史沧桑和蝶变新生铺展开来。

640.png

  始建于上世纪20 年代的高阳大楼,整体建筑呈灰白色,两侧顶端各建有一个塔楼。刘洋



外国资本的垄断




  时光的镜头回到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上海,鸦片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带来的被迫通商,使近代工业在这片土地上星星点点滋长起来。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西方资本汹涌而入,上海迅速成为具有浓厚殖民色彩的近代工业中心。


  以上海为据点,将事业扩展到“北至俄边、西至藏界”的全中国,是精明的美国商人杜克的野心。1902年,英美烟公司组建不久,便将扩张的脚步迈向中国大地。当年,英美烟公司在上海陆家嘴设立第一家工厂,开始了杜克期盼已久的远东征服。自此,国人由习惯吸食旱烟改为习惯吸食卷烟,到遍布各地的卷烟工厂和庞大的销售网络,英美烟公司对中国烟草业的影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利益刺激着英美烟公司不断扩大烟草帝国版图。

640.png

  颐中大楼是曾垄断中国烟草市场的驻华英美烟公司总部旧址。这座建筑是三段式立面,基座由花岗石砌叠,整体色调为砖红色。


  在上海,英美烟公司很快便在浦东扩建新厂,即英美烟公司二厂,后又在浦西设英美烟公司三厂(1934年后更名为“颐中烟三厂”),这就是现在的上海卷烟厂的前身。


  在全国,英美烟公司不光建立起11家卷烟厂,还设立了复烤厂、印刷厂、包装材料厂和机械厂,销售网点遍及3000多个城镇,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制造再到商业销售的完整体系。


  1919年,为总揽在华烟草业务,英美烟公司成立了驻华英美烟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次年在苏州河畔修建了办公大楼。1934年,为逃避缴税,驻华英美烟公司注册成立了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和颐中运销烟草公司,分别经营卷烟制造和卷烟销售业务,故这栋建筑又名“颐中大楼”。


  当时,英国施以外交压力,英美烟公司担负的税率大大低于华资烟厂。加上租界的庇护,英美烟公司依靠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迅速抢占市场,排挤华资烟厂,长期占据垄断地位,攫取了高额利润。据美国学者高家龙估计,1902年至1952年间,英美烟公司在中国获利不少于3.8亿元。


  除了英美烟公司,从清末到上世纪30年代,意大利、比利时、法国、希腊等国烟草商先后在上海开设烟厂达20余家,那时沪上有“八大烟公司”之称,就是指包括英美烟公司在内的8家规模较大的外资烟草公司。上海烟草市场如同一片桑叶一样被蚕食。


  可想而知,在以英美烟公司为首的外国资本霸道垄断下,民族卷烟工业饱受掠夺压制,生存境地极为困苦,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民族工业的抗争




  高阳大楼里,写满了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抗衡的历史记忆。

640.png

  上海卷烟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场景。


  1915年,这座大楼在毗邻黄浦江码头的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上悄然建起,与之同时耸立起来的,还有简氏兄弟的实业救国之心。


  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在香港创办起广东南洋烟草公司(后更名为“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双喜”等品牌卷烟。


  辛亥革命爆发后,国内掀起提倡国货、抵制洋货运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大力宣传“中国人请吸中国烟”,公司经营渐有起色。


  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正式销到了上海。考虑到国内市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简氏兄弟决定在上海设厂,经过一年多的紧张筹办,1917年年初,上海厂正式投产。几经波折,工厂终于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1918年,简氏兄弟将经营重心由香港转移至上海。


  发轫于香港,崛起于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面临着内外挤压的经营环境,但也受益于国内提倡国货运动和社会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他们力谋生存、力求发展,成为当时唯一可以与英美烟公司叫板的民族卷烟企业。


  从公司成立之日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与英美烟的斗争一直持续了30多年。削价竞销、破坏商业信誉、出高价购买股权……英美烟公司曾先后四次试图吞并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均被简氏兄弟挫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夹缝中求生图存,在坚持中保留着民族工业的血脉。


  “南洋公司营业之增进、多借国货二字为号召,故得社会人心之助力,致有今日……若一旦屈降外人,纵不为社会唾骂,亦令提倡国货者灰心,而我南洋公司营业必从此失败矣。”兄弟二人的通信中,民族企业家决不折节屈降的民族大义和民族自尊心可见一斑。


  五卅运动后,上海民族资本烟厂迎来发展的鼎盛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浦东开设分厂,并在全国各地开设十余家分公司;上海民族资本烟厂发展至百余家。五卅运动前,上海地区卷烟销量中的90%由英美烟公司所占据,华商烟厂仅占10%,五卅运动后扭转了这样的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尤其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民族资本烟厂几乎全部湮灭于炮火之中……


  动乱的时代里,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代表的民资工业几经风雨,几度沉浮,成为与外国烟草资本抗衡的中国民族卷烟工业的旗帜。而以“双喜”为代表的民族品牌,以民族自强为目标,艰难抗击外烟,谱写出民族卷烟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上海近代烟草史中,红色工运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厚重篇章。


  著名作家郁达夫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曾对上世纪20年代初烟厂女工的苦难生活这样叙述:“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月工资只有9元,还要接受严密的监督以及无时不在的被解雇的威胁。”所有这些都在烟草产业工人心中埋下了抗争的种子。



  1921年7月,这是个铭记历史的月份。7月20日,因不满外国监工克扣工资和殴打工人,英美烟公司一厂工人愤然罢工,二厂工人随即响应。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得知工人罢工的消息后,大会立即派共产党员李启汉前去领导罢工。在20多天的时间里,党的代表和工人们并肩作战,与外国资本家进行了反复斗争,最终迫使其让步,接受了工人提出的条件。


  中国工人运动的火种从此点燃。这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工人罢工。此后,在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中,烟草产业工人的身影屡屡出现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党的领导下,上海烟草产业工人用热血追求光明,书写了一段又一段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1921年8月,上海烟草工人会成立;1924年7月,上海烟草业第一个党组织——上海南洋烟厂党小组成立,随后包括英美烟公司在内的烟草公司相继成立了党组织;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广大烟草工人积极投入斗争。在1926年至1927年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上海烟草产业工人也在党组织的带领下作出了应有贡献。


  抗日烽火中,颐中烟三厂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工人们尽管自己缺衣少食,却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意义,募捐抗日物资。皖南事变后,颐中烟三厂地下党支部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先后输送十余名地下党员到新四军、游击队,支援苏北根据地建设,配合根据地武装斗争。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颐中烟三厂地下党支部按照上级指示,保护工厂,迎接新四军进抵上海。相似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颐中烟三厂地下党支部接到上级“保护工厂,迎接解放,维持治安,恢复生产”的重要指示。面对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颐中烟三厂地下党组织积极发动团结广大职工,在反破坏、保护工厂、配合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战斗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上海烟草产业工人每前进一步,都历经艰难险阻。然而,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终于战胜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在一曲曲壮丽战歌中,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指引着上海烟草产业更坚定、更执著、更无畏地前行。





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前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雄伟壮丽的开国宣言,结束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饱受外国资本统治和压迫的烟草业从废墟上起步,蓄势待发迎接这巨变带来的新生。


  作为英美烟公司在中国的主要企业,上海颐中烟草公司在解放战争开始后就不再增加投资,并将大量资金转移到海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颐中烟草公司已经濒临破产。

640.png

  “八五”技改期间的上海卷烟厂。


  1952年,就在“中华”品牌烟标注册的同一年,烟厂工人们抹去了围墙上的英文名称,在厂房上空升起了五星红旗。上海烟草公司筹备处与颐中烟公司签订了“转让”协议,从1902年的高调登场到1952年的悄然落幕,英美烟公司在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史就此终结。


  对于私营卷烟企业,国家采取了公私合营的方式,而第一个接受改造的就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时,政府对上海的私营卷烟企业开展了大量的改组和合并工作,到1953年,上海的私营卷烟企业只剩下16家。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卷烟工人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烟草事业发展中,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转让后的颐中烟三厂更名为国营上海卷烟二厂。面对外商留下的濒临破产的烂摊子,上海卷烟二厂广大职工团结一心,艰苦创业,废除各种不合理制度,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家做主的烟厂工人不仅获得了彻底解放,生产积极性也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当年卷烟产量就从外商经营时的不足7000箱上升为近18万箱。


  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海卷烟一厂、三厂相继转产。1960年,上海卷烟四厂并入上海卷烟二厂,并易名为上海卷烟厂。从此,上海卷烟厂成为上海唯一一家大型卷烟厂。


  肩负着民族卷烟工业复兴的使命,一代代上海烟草人用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卷烟生产,用不优不休的要求呵护品牌质量,践行着“做中国人自己最好的卷烟”的使命,打造出“中华”“熊猫”“牡丹”等卷烟品牌,树立起“上烟制造”的金字招牌。


  “七五”至“十五”期间,上海卷烟厂实施全面技术改造,大量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工艺流程,推进大型技术改造项目,产能持续提升。工厂也从上世纪30年代的老厂房迁出,来到现在长阳路的新家。


  1993年,对于上海烟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在涌动的春潮中,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组建,这是全国烟草行业第一家省级大型烟草集团。上海烟草发展掀开崭新的一页。


  与时代脉搏共振,与行业改革同行,推动联合重组,实施“做精做强”战略,加快创新驱动转型……30年来,上海烟草集团不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在保证国家财政增收、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社会就业、发展民族工业、保障消费者利益等方面做出了全方位贡献。


  百年沧桑巨变,百年风雨征程。从资本背景各异、规模大小不一的卷烟厂充斥市场的混乱局面,到形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卷烟厂,再到如今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上海烟草集团,在上海,党的领导让这个特殊的行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实现了“富强国家、福利人民”。


  今天的我们正在书写着明天的历史。30年来,上海烟草集团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主动融入民族工业和品牌发展大局,以稳健有力的脚步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之路上阔步前行。

关键词: 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