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喝酒前你是中国的,喝酒后世界是你的”,你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梗?这说明,人在喝酒前和喝酒后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英国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喝醉酒是暂时性的自杀“,可见罗素对喝酒的认识很深刻。
饮酒往往见人之真性情。有人对酒有深情,饮酒只是寻求个人陶然之乐,醉后酡颜浅笑,很能给已醉或未醉的人逗趣,语言不多,但酒一入肚,反应极快,妙绪如环,满座无此君不乐,这是酒人中的上品。我认为这就是好酒品的男人的标志。
和酒相比,抽烟是否也有品位好坏之分?好烟品的男人是怎样的?懂得抽香烟?懂得抽雪茄?这就是一个有烟品的男人的标志吗?我认为这还不能够体现出男人的魅力。有一句话说得好“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斗烟。”真正有烟品的男人应该懂得抽烟斗、研究烟斗文化、甚至收藏烟斗。
丘吉尔首相是一个雪茄烟斗爱好者,在他思考的时候经常是烟斗不离手的。他在《二战回忆录》里这样写道: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刻,我右边坐着美国总统,左边是苏俄的主人。我们三人一起,控制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海军和四分之三的空军,可以指挥将近2000万军队,进行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最可怕的战争。
他所说的这个值得纪念的一刻,是指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期间的一个夜晚,他们在一起讨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问题。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丘吉尔首相的手里握着一只结实的石楠根烟斗,斯大林元帅那浓重的胡须下面叼着一只巨大的枣木烟斗,罗斯福总统抽的是“骆驼”牌香烟,但他的烟卷装在一支长长的烟嘴里。
而另外一位抽烟斗的国家领导人便是苏联的斯大林。斯大林一直爱好抽烟斗,在与人谈话或小型会议研究工作发言时,他往往是口含着烟斗在屋子里踱来踱去,旁若无人地一边说着话一边还吸着烟斗。虽然他这时的思想高度集中,说出的话,语言清楚,条理分明,所选择的词句能够准确地表达其思想,使听者入神。他边谈、边走、边吸烟的动作十分和谐,显示出领袖的风度,使人觉得既威严,又倍感亲切自然。在斯大林的上衣口袋里,经常装着烟斗和火柴,他喜欢掰开香烟从中取出烟丝,再装入烟斗中抽吸。
我发觉男人们身上的共同特质不是抽烟就是喝酒,这也许是男人们所谓的“魅力”吧。说起抽烟,女人们就烦恼,因为她们不喜欢自己的男人抽烟,受不了烟的那种熏味。
在作家张爱玲的眼里,抽烟的男人其实是很吸引人的、很有魅力的。张爱玲说“在黑暗当中他划亮了一根火柴,橙红色的三角小旗飘荡在它自己的微风里,慢慢的燃尽它的旗杆,归于寂涅。”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似乎非常懂男人。
另外,台湾女作家三毛是用烟“烧”出来的文学,可见三毛对抽烟情有独钟。她说抽烟其实是在找一种感觉。她抽烟比较厉害,她的生活不同于常人,更何况后来她的丈夫去世,她抽烟就更能理解了。
我并不觉得男人抽烟有失魅力、没有文化修养,反而觉得这恰恰是男人的魅力所在。
欧洲画家布鲁维尔在没有出名之前也就是个乡巴佬画家,穷困潦倒,但他却因为喜欢抽烟斗,收藏烟斗,研究烟斗文化,在自画像中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烟斗族而名垂千古,那些作品也往往是他的代表作。
其实伯特兰•罗素不太喜欢喝酒,他更偏向抽烟斗。他活到了98岁的高龄,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烟斗。你说是因为罗素喜欢抽烟吗?我想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烟斗能给他带来了创作上、研究上、生活上的灵感。
看过电影《指环王》的朋友们想必对电影里的抽烟斗情节特别清楚吧?为什么导演要在电影里安排这么一个情节?那是《指环王》的艺术需要,通过抽烟斗的场景来表现魔法师甘道夫的魔力——吐出有魔力的烟圈。
《指环王》的道具师说:“为了让这部电影能拍摄出真实感,剧组花了很长时间在研究烟斗、制作烟斗上。”这些烟斗原型制作完成之后,交给杰克逊,由他挑选出最终采用的烟斗,进行电影录制。
烟斗,不仅仅是一种抽烟工具,它更多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出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人们早已被烟斗的潜移默化文化影响着。回到这篇文章“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斗烟。”的主题来,我认为到目前为主,烟斗仍然是属于小众的、属于高雅艺术的,属于世界独特文化的,自然而然,它的产品就不多,且具有非常好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