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门槛再提升,电子烟行业将迎来“强监管”时代
2025-05-23

前言


5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电子烟相关生产企业、批发企业烟草专卖许可证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本次征求意见稿体现出监管思路由“备案制”向“强许可制”的转变,重点落在:强化准入审查、提高质量监管标准、压缩低端产能,推动行业集中。标志着中国电子烟行业正式进入“许可严审、合规优先”的新阶段。

对于企业来说,新的政策要求既是挑战,更是一次行业蜕变的机遇。本文从企业合规成本、操作难度及行业整体发展利益三方面,为您深度解析本次政策修订的影响。


合规门槛提升,

企业“入场券”难度加剧


相较于2022年《电子烟管理办法》,此次征求意见稿在细节操作、许可管理、准入标准等方面明显收紧。


1.材料多、流程繁,全面实质审查

企业不仅要提交生产经营资质、产能核定文件、场地证明等,还需提供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检测能力证明、品牌委托协议等,所有环节将接受实地核查与抽样检测。

特别提醒:品牌方、委托加工方、雾化物生产方、烟碱生产方等,均被单独列为许可类别,不能“共用资质”。


2.财务与资质门槛显著提高

对于品牌方或加工企业,要求具备:

  • 实缴资本与资产负债结构合理;

  • 上一年度电子烟营业收入的4%作为质量赔付专项资金(如曾被抽检不合格);

  • 连续12个月产能利用率不低于行业平均50%。


这意味着“注册一个壳公司+找代工厂”的模式将无法再通行。


执行难点

  • 中小企业若此前为“作坊式”或仅做外贸代工,将面临较大整改压力;

  • 自动化与溯源系统的引入存在技术与资金门槛;

  • 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将难以通过验收。

3.许可证有效期+年度检查制度

明确许可证最长有效期不超过5年,并要求年度核查生产经营情况。

合规维持难点


  • 企业不能“一证办完就完事”,需建立持续合规能力;

  • 年审需定期提供经营数据、出货批次、检测报告、采购凭证等。


合规成本显著上升,

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加大


从投资和运营维度来看,合规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序号

成本类型

明细举例

1

固定投资

厂房建设或改造(需达消防、环保、洁净级别)、设备采购等

2

人员成本

检测员、质检员、技术管理人员需具备专业背景与经验

3

体系建设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程序、记录、审核)

4

检测与

验证

定期送检、抽检抽样合规产品需达3款以上

5

牌照维护

包括换证、变更审批、整改、延期等繁杂流程


可以预见,大量技术能力薄弱、现金流紧张的小微代工厂将在高成本门槛下被清退出局。若企业已经有较高水平的GMP车间、通过ISO质量体系、具有代工管理经验,投入成本将显著下降。


从整顿走向重塑:

行业合规发展的五大利好


1. 清理低端产能,建立良性竞争秩序

通过设限准入、淘汰劣币,规范代工市场,压缩“无证游击队”生存空间。

2. 倒逼企业质量升级、体系标准化

生产流程必须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追溯体系,防止“安全事故”“漏液”“烟碱超标”等问题。

3.推动头部集中,加速产业并购整合

未来的电子烟行业不再是“千厂大战”,而是向少数合规、高效、有研发能力的大企业集中。

4. 为出口和跨境合规铺平道路

统一监管体系将成为出口认证、国际认可的基础,解决目前“国内无照、国外无门”的尴尬。

5.增强政府、公众信任,稳定发展预期

电子烟逐步摆脱“灰色产业”形象,朝着制度化、合法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有望争取更多政策空间。


最后


此次细则征求意见稿,不是简单的政策修补,而是一次系统性重构。未来电子烟行业将进入“强监管+强合规”的新纪元。行业合规,不只是限制,更是升级的起点,是从“野蛮增长”走向“有序发展”的桥梁。它不仅为优质企业铺平品牌化与全球化之路,更为整个电子烟行业赢得一个可以“被理解、被接受、被规范”的未来。

谁能穿越合规壁垒,谁就是下一轮行业红利的真正受益者。

对于企业而言,挑战已经开始,机会也正在重构中显现。


1721719775136094[1] - 副本.png

关键词: 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