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烟融合: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2025-09-03

41.jpg

导语

推进“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融合模式,不仅是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耕地“非粮化”风险、提升土地综合效益的创新实践。通过科学轮作、资源共享、技术互通,烟粮融合实现了耕地资源的有效盘活,为“稳烟田”与“保粮田”的统一提供了产业支撑,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作者:蓬冉

来源:烟业智汇

本文原标题:

以烟为媒促粮稳 融合共筑“中国饭碗”

——烟草行业推进烟粮融合发展的实践与路径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关乎人民福祉、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法律形式巩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民共担”的坚定决心。


在此背景下,烟草行业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任,“烟粮融合”成为破解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难题的关键路径。


烟草行业的责任与机遇


烟草行业根植于农业,服务于农村与农民,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优势。


推进“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融合模式,不仅是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耕地“非粮化”风险、提升土地综合效益的创新实践。通过科学轮作、资源共享、技术互通,烟粮融合实现了耕地资源的有效盘活,为“稳烟田”与“保粮田”的统一提供了产业支撑,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烟草行业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参与者,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者。


通过构建烟粮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保障优质烟叶供给的同时,提升了粮食产能,促进了农民增收,形成了“烟粮互促、产业共兴”的良性循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了特色路径。


典型烟区的融合实践


湖北、四川、云南三大烟区立足区域特点与资源禀赋,以政策为引领、技术为支撑、设施为基础,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烟粮融合路径,交出了“烟粮双优、农户增收”的亮眼答卷。


湖北烟区:复合种植+产业载体,打造共生业态


湖北烟区聚焦山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以“粮烟菜”共生复合种植模式为核心,同步推进烟田能力提升、耕作制度创新、产业融合深化。


通过建立优质生态烟田数据库,加强烟田养护,出台土地流转奖补政策,为规模化种植奠定基础。在耕作制度上,以千亩村为试点,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种植,促进高效机械作业与绿色生产技术共享。产业融合方面,依托烟区产业综合体与合作平台,推行“烟叶+非烟”双合同、双订单生产模式,探索“农业公司+合作社+烟农+电商平台”的产销一体化路径,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互融发展。2023年,湖北烟区推广轮作、套(复)种29.8万亩,助农增收总产值达5.8亿元,户均增收1.74万元。


四川烟区:资源整合+制度优化,激活烟田潜能


四川烟区将粮烟融合纳入“天府粮仓”建设全局,通过整合政策要素、盘活闲置资源、优化耕作制度,实现“守牢米袋子、稳固金叶子、充盈钱袋子”的目标。


联合多方力量争取涉农补贴,推动粮地、烟地“一张图”管理,利用闲置育苗大棚、烤房、农机等资源,形成“一棚多育、一房多用、一机多用、一仓多储”的模式。技术支撑与制度优化并重,推广适用技术,优化耕作制度,以烟区产业综合体为载体,打造粮烟融合创新平台。2023年,四川烟区基本烟田利用实现产值9.52亿元,户均增收2万元,构建起“种粮保安全、种烟稳收益、多元促增收”的格局。


云南烟区:部门联动+科研赋能,构建协同模式


云南烟区以部门联动、科研协作为核心,构建“稳烟增粮”的协同发展体系。与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紧密协作,确保粮烟发展方向与全省农业规划同频。


组建“院士领衔、博士组队”的科研团队,构建旱稻优质高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体系,明确不同区域的粮烟协同种植模式。通过示范工程与合作社建设强化管理,建成核心烟区示范工程,引导成立村集体股份制合作社,对农田进行宜机化改造,探索出多个特色模式。云南粮烟协同示范区域不断扩大,带动种植轮作、烟后主粮、杂粮等300多万亩,成功打造出“生产基础稳、供给能力强”的粮烟双优产业带。


烟粮融合的三大支柱与三重挑战


从湖北、四川、云南的实践来看,烟粮融合的成功推进离不开三大核心支柱:


政策融合支柱:三地均注重联动地方政府,将烟粮融合纳入省级农业发展规划,整合涉农补贴、土地流转奖补等政策,形成 “烟草牵头、多方协同” 的政策合力,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设施共享支柱:激活烟叶生产闲置资源(大棚、烤房、农机、烟站),推动设施跨作物、跨季节利用,降低粮烟生产的硬件投入成本,实现 “一份设施、多重效益”,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技术协同支柱:以轮作、套种、绿色防控、水肥一体等技术为核心,结合区域生态特点优化耕作制度,同时强化烟田全周期管理与宜机化改造,既保障烟叶品质,又提升粮食单产,为 “烟粮双优” 奠定技术基础。


在三大支柱的反面,尽管政策机遇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烟区因自然条件、产业基础、认知水平的差异,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制度与技术协同不足,耕作衔接存在“断点”

一方面,耕作制度稳定性待加强。湖北、云南等山地烟区,受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影响,难以形成统一的粮烟轮作标准:部分区域因雨季时间长,烟后种植玉米易遭遇倒伏;山区地块零散,规模化轮作难以推进,导致“今年轮作、明年改种”的现象时有发生,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耕地养护与产量提升机制。另一方面,作物衔接时间冲突。以四川烟区为例,烟叶移栽期普遍在4月至5月中旬,而当地油菜收割期集中在4月底至5月初,若遭遇持续降雨,油菜收割进度滞后,会直接延误烟叶移栽,导致“顾粮误烟”或“顾烟误粮”;烟后抢茬种植大豆、玉米时,前后茬作物的共生期水肥需求重叠,易出现“争肥、争水”问题,而现有技术对“共生期精准管理”的研究不足,导致粮食单产低于专业粮田。


2.效益与认知错位,政策衔接存在“堵点”

从效益层面看,粮食作物附加值偏低是核心痛点。尽管烟叶种植能为农户带来稳定收益,但烟后种植的粮食(如玉米、大豆)因品种普通、缺乏加工环节,亩均产值普遍低于烟叶,部分农户存在“种粮只为不荒田”的消极心态,主动提升粮食产量、优化品种的意愿不强。从认知层面看,政策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部分烟区合作社、农户对大农业补贴政策不熟悉,不清楚“烟田种粮是否能享受种粮补贴”“种植品种是否需符合农业部门规划”“粮食质量是否需达到收购标准”,导致即便有补贴政策,也因流程不明、条件不清而无法申请;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与烟草部门的政策衔接不够紧密,部分粮烟融合项目因“未纳入地方农业规划”,难以享受高标准农田、农机购置等补贴,增加了生产成本。


3.产业配套不完善,价值实现存在“难点”

当前多数烟区产业综合体仍停留在“种植端”,加工、仓储、物流环节缺失,导致粮烟产品“增产不增收”。例如,湖北部分烟区产业综合体仅开展烟叶与粮食种植,无烘干、脱粒、包装等加工设施,烟后粮食需依赖外部企业收购,不仅收购价被压低,还面临“晾晒难、储存难”问题;云南、四川的山区烟区因交通不便,粮食运输成本高,部分农户甚至需“自担运费送粮上门”,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此外,销售渠道单一也是短板:多数烟区依赖传统“商贩收购”模式,缺乏电商平台、订单农业等新型销售渠道,无法对接高端市场;部分特色粮产品因缺乏品牌包装,难以形成市场辨识度,只能按普通粮食价格出售,无法体现 “烟区生态种植”的附加值。


面对挑战,行业还需继续深化政策融合、设施共享、技术协同,加强制度与技术衔接,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完善产业配套,拓宽销售渠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qrcode_for_gh_75e018a9735a_258.jpg

关键词: 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