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烟发展,与人口、政策有直接关系。人口是电子烟发展的基础,政策是电子烟发展的条件。那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电子烟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根据联合国估计,2024年全球人口约为81.62亿,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共有16个,人口从多到少分别为:印度、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孟加拉国、俄罗斯、埃塞俄比亚、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埃及、刚果(金)、越南。
面对电子烟的快速发展,人口过亿的国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监管策略。按照其监管模式的严格程度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四大阵营。

这些国家出于对公共健康、青少年保护和传统烟草利益的考量,选择了最严格的监管路径。
印度(14.3亿人):早在2019年,印度便全面禁止电子烟的销售、生产、进口及广告,但电子烟在网上和烟草店中仍然很容易购买,使得监管执法面临挑战。随后几年,印度卫生部一直在努力,希望推出严格执行禁止生产、销售和宣传电子烟的法案。然而,禁令并非万能。据报道信息,印度有83家电子商店非法销售电子烟,其中61.4%是通过谷歌搜索发现的。
巴西(2.03亿人):对巴西电子烟市场,有个词可以形容:越禁越旺。自2009年起,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根据2009年8月28日第46号决议禁止各类电子烟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时巴西仅有约50万成年人试用电子烟,2021年进一步上升到超过200万。目前,巴西电子烟消费者已达1,000万人,非法市场交易额高达78.1亿雷亚尔。这一系列数字犹如一记警钟,凸显出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需求客观存在的现实下,“堵”是否正在催生更严峻的社会问题?
孟加拉国(1.69亿人):孟加拉国目前对电子烟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政策。2024年12月,孟加拉国政府宣布将电子烟及电子尼古丁传输系统(ENDS)列入进口禁令清单,禁止相关产品进口。2025年8月,政府进一步发布指令,禁止在国内建立电子烟生产工厂,要求全国投资区、出口区、经济区不得审批或允许电子烟生产项目。
墨西哥(1.29亿人):2024年12月,墨西哥众议院以410票赞成、24票反对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禁止电子烟及相关雾化设备的生产、分销与使用。。修正案新增条款规定,法律将惩罚涉及电子烟及相关设备的活动,同时禁止从事与之相关的商业活动。这实质上扼杀了合法市场的形成,导致边境地区和黑市交易活跃。墨西哥的电子烟黑市交易每年非法收入约为30亿至50亿比索,禁令进一步扩大这一市场。
埃塞俄比亚(人口1.29亿):埃塞俄比亚目前禁止销售和进口电子烟,但对个人使用的态度尚不明确。根据现有信息,该国通过相关法规(如《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公告》)对电子烟实施了销售和进口禁令,然而对于已入境的电子烟产品或个人使用行为,尚未有明确的处罚细则或强制执行措施。
越南(1亿人):越南国会于2024 年作出决定,从2025 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电子烟与加热烟草产品在境内的各类流通和使用,包括生产、经营、进口、藏匿、运输以及消费等行为,且将其他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或成瘾物质也一并纳入禁令范围。政策实施后,黑市交易仍存在,但政府通过加强执法打击走私和非法销售。
共同挑战:尽管政府明令禁止,但这些国家普遍面临非法走私市场活跃的问题,地下交易难以根除。

这是当前的主流模式,国家通过立法将电子烟纳入监管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允许市场存在。
中国(14.09亿人):2022正式纳入监管,实行“专卖许可” 制度,全链条强监管;鼓励出口,国内仅允许烟草风味销售,且全面禁止线上销售。构建了一个覆盖全产业链、以许可制为核心、以保护未成年人和公共健康为重中之重的严密监管网络。对于行业内的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是在中国市场经营和消费的基本前提。长期看,不合规产品将逐步出清,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集中,利好生产、品牌等各环节优势头部企业。
美国(3.37亿人):作为全球电子烟最大市场,美国的电子烟政策走向影响着中国电子烟企业的调整与发展。美国FDA是核心监管机构,所有产品必须通过极其严苛的PMTA(烟草制品市场准入申请)才可合法销售。2025年以来,FDA与海关等机构成立的联合工作组将持续打击非法电子烟进口和销售, 执法范围将从零售商扩展至批发商和分销商,重点查处未经授权的调味产品和一次性电子烟。此外,联邦层面虽未全面禁味,但多个州和重要城市已禁止销售调味电子烟,并辅以高额税收,以应对严峻的青少年使用问题。
俄罗斯(1.46亿人):俄罗斯对电子烟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2022年底,引入了电子烟及其液体的数字标识制度;2023年4月通过的法律要求含尼古丁产品售价不得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全面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从2023年9月1日起,正式进入“电子烟许可证”时代,在生产和进口环节实施;从2024年3月1日起,又开始实施关于国家监管、扣押非法流通产品和设备的规定。从2025年7月14日开始,将电子烟纳入强制性标签试点,通过“诚实标签”系统管理,消费者可以通过二维码验证产品真伪。
埃及(1.07亿人):埃及是高吸烟率国家,成年人吸烟和使用电子烟频率都十分高。根据Statista的市场统计数据,约四分之一的埃及人口使用各种烟草制品,并且这一比例在过去二十年一直保持稳定。此前是电子烟的灰色市场,埃及于2021年将电子烟和加热烟草的定义纳入《防止吸烟损害法》执行条例的规定,正式解除电子烟禁令。电子烟合法后的埃及,为非洲市场打开了一扇进入的“合法之门”。政府通过立法正式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标志着其合法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开始。在电子烟收税方面,根据埃及海关对电子烟经销商的回应,埃及确认了电子烟烟油需缴纳的税收,为每毫升烟油征收2埃及磅(约合人民币0.4元),征收范围包括各种口味的含尼古丁烟油和不含尼古丁烟油。

这些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年轻的消费群体,市场潜力巨大,但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或执行力度较弱。
印尼(2.81亿人):印尼对电子烟持支持态度,2018年7月,就正式宣布电子烟合法。在印尼,需要申请电子烟销售牌照。近年不断收紧政策,包括将购买年龄提高至21岁、限制广告、要求在包装上添加健康警示。尽管如此,其青少年使用率的快速上升仍是重大社会关切。政府主要通过高税率进行调控,并禁止向21岁以下青少年销售。2023年8月,印尼通过2023年第17号健康法案正式将将电子烟行业纳入成瘾物质的管理范围。印尼在2025年7月颁布《2025年第18号条例:关于烟草制品和电子烟监管的规定》,将电子烟明确定义为“其他加工烟草产品(HPTL)”。
巴基斯坦(2.41亿人):目前巴基斯坦全国层面尚未有统一的电子烟法规,但政府正在起草相关法律草案,计划对电子烟的生产、销售、广告等环节进行规范。同时,2024年《财政法案》已对电子烟液征收每毫升10卢比的消费税,设备按20%关税税率征税。但部分省份(如旁遮普省、信德省)有自己的禁令和限制措施。整体来说,巴基斯坦监管环境相对宽松,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增长潜力大。巴基斯坦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高消费群体和年轻人,他们的消费观念是“有钱就享受”。大烟雾设备和开放式系统是巴基斯坦市场主流产品,占据了七八成的市场份额。当地消费者还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即“散买烟油”,由于当地消费水平较低,烟油价格较为昂贵,因此他们通常习惯在烟油用完后,去店里购买2毫升的烟油进行补充。
日本(1.23亿人):监管模式非常独特。电子烟在日本并没有归类为烟草,根据是否含有尼古丁来分类,含有尼古丁的电子烟依据《药事法》归类为药品,需要进行药品注册,不然销售是被禁止的。不含尼古丁的归类为消费品。而加热烟设备,则依据《烟草事业法》归类烟草。渠道方面,日本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主要在电商平台和便利店销售,家电量贩店、杂货店、烟草专卖店也有部分产品可售,代表分销商包括VAPP、Vapor wholesale、vapeworx等。
菲律宾(1.14亿人):相比周边国家,菲律宾并未全面禁止电子烟,而是参照美国等国家,实施产品认证制度。总统于2022年签署法案,正式将电子烟合法化,并授权菲律宾FDA进行监管。法规禁止向1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并限制口味名称(不得使用卡通、水果等吸引青少年的名称)。自2025年起,根据菲律宾贸易和工业部的规定,所有电子烟和加热卷烟产品都必须经过认证程序,才能获得菲律宾标准标志和进口商品清关标签,以此来确保产品在销售给消费者之前符合质量和安全标准。2025年4月份,菲律宾重新允许通过在线平台销售和分销电子烟及新型烟草产品,前提是在线平台要确保拒绝18岁以下未成年人访问,消费者必须在平台进行身份验证并注册后才可以在线购买。

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或社会文化原因,电子烟市场还未形成规模,监管空白。
尼日利亚(2.3亿人):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电子烟市场增长迅速,尤其在城市青年群体中普及率较高。尼日利亚目前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电子烟的全面监管政策,市场基本处于无明确法规约束的状态。这意味着市场上电子烟产品的生产、销售、广告宣传等环节尚未受到严格监管,产品质量、安全性及青少年保护等问题存在监管空白。未来政策走向将深刻影响尼日利亚市场。
刚果(金)(人口1.05亿):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目前基本没有成熟的电子烟市场,也无相关监管政策。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基础公共卫生问题,电子烟监管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电子烟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清晰地展现了人口基数构成的市场潜力与政策导向决定的现实市场之间的深刻互动。回望各国的发展路径,无论是严格禁止还是严格监管,没有一个国家能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政策是决定性变量。人口只是市场潜力的基础,而政策是开启或锁死这个潜力的钥匙。从完全禁止(印度、巴西)到专卖管理(中国),再到减害导向(日本、菲律宾),政策导向直接塑造了市场形态。
全球监管趋同化。无论起点如何,大多数国家都在朝着严格的方向发展,共同举措包括:口味限制、提高税收、加强年龄验证、规范包装与广告等。
“减害”与“防范”的平衡。欧盟、英国的路径表明,将电子烟定位为成年烟民的替代品是可行的,但这需要极其强大的监管执行力和公众教育作为前提。
非法市场的伴生性。在禁止或严格限制的国家,非法市场几乎必然出现,这带来了产品质量安全、犯罪和税收流失等一系列新问题。堵不如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