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当哈萨克斯坦政府于2024年6月全面禁止电子烟进口与销售时,预期的“清源”效果并未出现。相反,一场规模惊人的地下交易正在这个中亚国家悄然兴起。
作者:烟草在线编译
来源:Vape Observation
根据“战略”公共基金最新研究报告,禁令实施一年来,哈萨克斯坦的电子烟市场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完成了从地上到地下的彻底转移,形成了难以监管的灰色产业链。
官方数据显示,执法部门在禁令后半年内查获了超过20万套设备,2025年上半年更是查获44万套。然而这些查扣数字恰恰印证了问题的严重性——独立估计表明,同期非法市场规模逆势扩张了120%。更令人惊讶的是,电子尼古丁产品在烟草市场的份额从2022年的0.8%飙升至2025年的10.1%,表明禁令完全未能遏制需求,只是改变了供应方式。
禁令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同样值得深思。调查显示,仅5%的使用者因此彻底戒烟,超过半数的消费者维持了原有使用习惯,28%转向加热烟草设备,更有10%的使用者回归传统卷烟。
这一数据揭示了禁令的意外后果:部分消费者可能被迫选择了危害更大的产品。研究还发现,新型烟草设备的使用出现明显的收入分层,高收入群体转向更昂贵的加热烟草产品,而低收入群体则不得不在黑市承担更高的价格和风险。
在这场监管与市场的博弈中,Telegram等即时通讯平台意外成为最大赢家。专家指出,这些平台凭借其隐秘特性,已发展成为电子烟交易的主要渠道。“销售已转移到无法管控的地方,”战略基金的专家如是说。这种现象凸显了数字时代监管面临的新挑战:当交易转入加密通讯网络,传统执法手段显得力不从心。
研究还捕捉到重要的民意变化。项目协调员Azat Mukhamediev表示:“当九成民众希望了解真相并选择相对减害方案时,这已不仅是数据,更是明确的信号。”这种诉求反映了社会对“理智监管”而非“简单禁止”的期待,要求政策制定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哈萨克斯坦的案例为全球烟草监管提供了重要镜鉴。一方面,全面禁令导致国家丧失了对市场的监控能力和税收来源;另一方面,黑市产品的质量安全完全失控,对公共健康构成新的威胁。当前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是继续强化执法,与日益壮大的黑市进行无休止的追逐战,还是转向更务实的监管模式,通过许可制度、年龄验证和产品质量标准来重建秩序。
这场电子烟禁令的社会实验证明,当市场需求真实存在时,简单禁止往往是最低效的解决方案。随着地下市场的不断扩张,哈萨克斯坦正面临一个关键抉择:是继续坚持难以为继的禁令,还是勇敢转向基于证据的科学监管。这个选择不仅关乎电子烟市场的未来,更将检验政府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智慧与能力。


